母親的菜地
作家簡介:張運森,北流人,北流市作家協會會員,阿里文學簽約作家。熱愛家鄉,用心寫作,文學作品發表于《中國農墾》《玉林日報》《廣西農墾報》等。
自從我們回到農場工作以后,母親就閑不住了,每到周末都要回農村老家去打理那幾分菜地。
從農場到老家大約有7公里路程,母親不會開車,父親就成了專職司機。有時候父親跑得多了就會說兩句,種的那點菜都還不夠油錢呢。母親卻不以為然,甚至風雨無阻。
每當母親從老家回來,我們的冰箱就會塞滿各種有機蔬菜,苦麥菜、油麥菜、紅薯葉、茄子、玉米、蔥姜蒜等。
有一段時間,母親種的苦麥菜特別脆嫩,我們吃得贊口不絕。我以為是種在水田的緣故,水肥充足才能長出那樣子的苦麥菜。
當我帶著兒子回去完成學校布置的課外實踐作業時,才發現那塊菜地取水非常不方便,而且當時至少有一個月沒下雨了,土地干旱已久。
我的記憶中,菜地不遠就有一條清澈的河流,有沙灘,有卵石,現在卻被茂密的竹林擋住了。多年后重返故鄉,竟已是滄海桑田。
母親無法從河邊取水,就從家里挑水去澆菜。母親挑著裝滿水的兩個塑料桶,在雜草叢生的田埂上健步如飛。我跟在后面看著頭發有些花白的母親,心中很是慚愧,就想幫忙挑一段路。母親卻說,你從來都沒有挑過這么重的擔子,這些小路也不好走,還是小心點不要摔跤了。
到了菜地,兒子拿著水勺給剛發芽的花生澆水。我看著菜地里所剩不多的蔬菜,長勢不是很好,才知道母親帶回去的那些菜,是一個星期的周期里生長出來最好的蔬菜了。母親總是把最好的留給我們。
看到兒子興致勃勃地給花生澆水,我想起了曾經的自己。我像兒子這般年紀的時候,母親剛進入農場工作。那時的母親就已經非常熱愛種菜,盡管農場每天的工作很忙碌,母親也要抽出一點時間去打理菜地。
我放學回來,看到家里的門鎖著,就知道母親是在菜地。兒時的我對母親很是依賴,遠遠看到母親在菜地,就跟著跑到菜地去玩,漸漸也對種地產生了興趣。我從學校帶回一些植物種子,有水瓜、南瓜、仙人掌、蓖麻、涼粉草等,我把這些植物全都種在菜地邊上??粗参镆惶焯扉L高長大,心中也充滿了收獲感。
從中學開始,我離家就越來越遠了,每年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。到了外地工作以后,更是過年才有時間回家幾天。為了讓母親幫忙帶孩子,甚至有一段時間我們還讓母親也跟著背井離鄉。
那些日子,母親依然沒有忘記種菜。即使沒有菜地,也要創造條件。母親叫我買來一些花盆,又不知道從哪里挖回來許多泥土,在樓頂種起了蔥姜蒜。有一天我炒菜時沒有姜,母親說等一下,我這就去挖。很快,一塊還帶著根須的姜就被母親洗干凈放到了砧板上。
我們決定回農場的那一年,正值夏天。妻子剛好放暑假,就和母親帶著孩子先回家了,我還有工作要交接就留下來收尾。我陸陸續續收拾東西打包郵寄回家,母親不時打電話提醒,花盆還種了一些姜沒有挖完,記得挖出來炒鴨肉吃啊。
母親是一點也不舍得浪費,那不僅是她的勞動成果,更是一種精神寄托。但我最終還是違了母親的意,把那些花盆連帶著植物一起送給了鄰居。
母親不會玩手機,不愛看電視,也不會跳廣場舞,退休以后閑不下來,就把種菜當成唯一的愛好。我想,這應該也是許多勞動人民的共同愛好。(張運森)